来源:浙江法制报 作者: 敬一山 编辑:许乔静
国家旅游局9日发布十一假日旅游“红黑榜”,集中表扬一批最佳景区、优秀旅行社、优秀导游、优秀旅游工作人员和文明游客,同时也对假日期间环境脏乱、管理混乱、服务恶劣、厕所革命滞后的旅游经营单位和从业人员以及不文明游客进行了曝光。
“红黑榜”的本意是要扬善惩恶,让旅游市场更为规范有序。不过从实效来看,这似乎是目前的“红黑榜”难以完成的任务。就拿“黑榜”来说,媒体调查发现其缺少有效的采集、认定、惩戒机制,上了“黑名单”的人,多数也并未受到“一处受罚,处处受限”的实际惩处。
为此,有专家建议要给旅游主管部门赋权,尤其要让“黑名单”更具刚性。但这种集中赋权的药方未必对症,一来很难保证有效落地。旅游是非常分散的消费行为,游客在景区或者飞机上做出的不文明或者违法行为,旅游主管部门很难及时得到消息,也很难保证客观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这也就意味着未必能保证“黑名单”的全面或者客观公正。虽然大家都希望违法行为得到惩罚,但可能的误伤要尽量避免。
二来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拿“红榜”来说,景区是否够资格上“红榜”,消费者最有话语权,如果交给管理部门来评定,怎么保证客观公正?很多褒奖性质的排行榜,过去就存在争议。因为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间,行政部门又有投票权,一些景区往往会绞尽脑汁去“公关”,最终“红榜”代表的,未必是消费者满意度的晴雨表。
规范旅游市场,更可取的思路是“分权”:把“红榜”交给市场,把“黑榜”交给法律。做得好的景区,不需要行政部门发奖状,消费者自然会用口碑去宣传。值得关注的是那些不规范的景区和有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的游客,而这些有赖于社会更基础的法律规范的完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专家所举例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做法,比如损坏景区文物等行为,会移交给警方等部门查处、起诉;飞机上发生不文明行为或扰乱公共秩序等事件,涉事旅客马上就被“请”下飞机。这些制度的刚性,都不是通过旅游主管部门来实现,而是损坏了哪里的财物、破坏了哪里的秩序,就及时就地处理。这样才能保证对不文明行为、不法行为的精准打击,而不是寄望于一张张“红黑榜”。
旅游市场的乱象,本质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法治水准。“红黑榜”是个不错的探索,但只能当做一种治标的辅助手段,更该关注对景区管理、航空管理的规范,对不文明甚至违法行为的法律规范,实现常态化、持久化治理。任何不文明或者违法的行为,都能被纳入法治化处理的范畴,如此才是旅游市场得以规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