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平安资讯平安要闻平安高层热点观察他山之石平安文化以案说法平安警醒
他山之石
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江苏沭阳:“四心”工程塑造新乡村治理“红磁场”

发布于:2020-8-27 11:04:39  浏览:931次

沭阳县位于江苏北部,辖40个乡镇场(街道)、480个村(社区)、总人口198万人,是江苏省人口最多的县份,也是全国人口第二大县,其中农村人口103万,占总人口近52%。近年来,沭阳县根据江苏省委推进苏北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的部署要求,立足实际,在“建、拆、搬、管”过程中,推进“心暖”、“心安”、“心联”、“心聚”四大工程,在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同时创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打造新乡村治理“红磁场”,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民心凝聚的新路径。

心暖工程——建设新村舍

槽坊村搬迁前原貌

槽坊新型社区

“在搬进新房前,我们这里不少村民家里做饭还用土灶,我家原来用的是煤气,一个月要75元左右,现在用了天然气只需要15元左右,还安全、干净、方便。”钱集镇槽坊新型社区村民赵立军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赵立军家中三口人,原有住宅是两层楼房和几间平房,拆迁补偿约13万元,支付新房11.6万元后,搬入了楼上楼下三室两厅还带个院子的新房,不仅没贴钱,还节余一万多元。

能有这样好的居住条件,得益于建设新村舍的“心暖工程”。沭阳县充分利用上级扶持政策,对集中居住区建设用地涉及的农户给予一次性补偿。搬迁农户复垦的宅基地收归村集体,统一安排流转承包,壮大村集体收入。既减少搬迁过程中引发的各类土地矛盾,又为办好本村公共服务事项提供了保障,实现了“拆旧”到“搬新”的平稳过渡。

沭阳县全面摸底了解群众进城、入镇、留村的意向,尊重选择、分类施策。对留村的农户,严格按照先建后搬的原则,待农户搬入社区居住后,再拆除其老旧房屋。对进城入镇的农户,落实他们的购房补贴。针对特困户等特殊群体,通过召开党群议事会进行现场评议,采取建设“交钥匙”暖心房等方式,有效防止了“因搬致贫”问题。

拆迁过程中,沭阳县提出“带好头、把好关、兜好底”的“三好”原则。针对群众心存顾虑、不愿迈出“第一步”问题,提出“党员带头拆、群众优先选”,消除群众胸中“心结”。青伊湖镇后乡村450户农户4天内签完协议,220天内拆除到位。在建设模式上,采取“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联户代建、政府兜底、财政配套”的模式,每平方米大约节省350元,村民不仅可以到施工现场打零工,还与村务监委、乡贤等组成了“三支队伍”参与到质量监督的全过程。目前,全县累计建设农村集中居住区47个,住房约1.88万套,4.3万农户搬进了新型社区的“暖心房”。

心安工程——富裕新农民

村民在效佐生态农业示范园工作

农民朱经富今年4月到村示范园工作,负责切割芦笋,每月工资3000元,骑车10分钟就能到家。他所在的效佐生态农业示范园日常用工120-130人,在高峰期用工达300多人,带动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就业70余人,2019年发放工资总额400万元。

要想群众在新型社区住得安心,必须在致富增收上找路子。沭阳县通过土地流转和产业配套双轮驱动“心安工程”,实现聚得拢、留得住、能致富。钱集镇打造2000亩以上成方连片农业蔬菜基地,新河山荡、耿圩淮西等社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等项目,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美丽经济”。全县利用盘活的集体土地,异地建设厂房10万平方米,每年为村集体增收600余万元;鼓励村集体建设光伏发电站等项目,每年增收800余万元。

目前,全县已盘活集体土地13万亩,仅此一项村集体平均可增收10万元。2019年,该县480个村集体收入均突破18万元,全部完成村脱贫攻坚目标。一大批外出打工的农民重新返乡就业,进入社区的低收入群众也通过社区保洁、保安等公益性岗位有了稳定的收入,成为“拿工资的新农民”。

心联工程——打造新社区

过去分散式居住,群众到村支部办个手续都要走好远的路,还不一定及时办好。沭阳县充分利用集中居住后的新型社区基础设施,打造“心联工程”,将过去的“分散式”服务升级为“一站式”服务,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

在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沭阳明确了“五通八有”的基本标准,即通水、通电、通路、通视、通网,有照明设施、有绿化景观、有公共厕所、有公交站点、有垃圾收运,有污水处理、有卫生服务、有文体活动设施。同时,全县投入4100余万元为64个村提档升级了“一中心、一广场”,建设包含浴室、餐厅、超市、居家养老中心、农家书屋、矛盾调解室等功能的党群服务中心,和具有党建、法治、孝文化、健身、科普功能的广场,配套农机具集中存放点和农民菜园等公共设施,让社区居民在家门口享受城里人的生活服务,增强新型社区居民的获得感,进一步形成服务集聚效应。

桑墟镇广场夜谈

创新“党群见面会”等社区服务方式,县、乡两级党委领导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达到了干群“心连心”的效果。章集街道武河社区党总支通过党群见面会征集意见建议20条,现场办理12条、会后办结8条。桑墟镇创新开展“广场夜谈”问政质询会,听民意、释民惑、解民困。张圩乡东营村将党群服务中心、居家养老、健身广场等规划在一起,打造社区服务核心阵地,并设立AB岗值班制度,党组织书记值守A岗、其他“两委”干部轮值B岗,确保办事群众找到人、能办事。新型农村社区居民切实感受到服务的便利、集体的温暖。

心聚工程——探索新治理

党员楼栋长

在整村搬迁、多村合并过程中,人口居住区域完全改变,原有的治理组织也被打乱。对此,沭阳县按照人户分离、人地分离的原则划分专属网格,实行分类管理,探索“片长+楼栋长+户代表”的网格化治理模式。结合多村融合网格划分,打造43个新型社区党组织,下设片区、网格党支部,选任3377名“党员楼栋长”,发挥党群联络员、公益服务员、政策宣传员、卫生监督员和矛盾调解员的“五大员”作用,使党组织影响力拓展到楼栋、延伸到居民。通过一网“兜”起大小事,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在疫情防控中,创新“红色代办”,组建以党员网格员为主体的“红色代办”队伍,为居家隔离人员、出行困难群众及时解决各类代办事项10万余件。

四事工作法

按照共建共治共享要求,探索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方式。结合“党员统一活动日”,在新型社区推行“村书记述村事、议事会议大事、村监会释疑事、服务组调民事”的“四事工作法”,把社区的事情摆在桌面上、大家商量着办,真正做到有群众“自己人”专门负责监督,有乡镇的“明白人”帮助处理事务。广泛组织群众集体讨论居民公约,商议制定文明规范,不仅推动移风易俗,形成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等文明风尚,还有效增强了群众“主人翁”意识。社区党组织积极联合各类社会团体开展特色文化活动,举办小村春晚、广场舞大赛、广场红歌会等,用先进文化引领乡村文明、增进乡村和谐。

随着沭阳县“四心”工程的纵深推进和农村社区治理机制的日益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新型农村社区也散发出巨大的“磁力”。一个又一个让农村党员群众凝心聚力、共谋发展、共创平安的“红磁场”,正为沭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磅礴能量。

(通讯员:葛爱军、毛双)


来源:中国长安网
责任编辑:高杨清

关于我们  |  组织结构

版权所有:平安绍兴新闻网Copyright2014
号电话:0575-8516 2227、0575-8515 4422、0575-8517 8202
地址:绍兴市凤林西路300号
广告代理合作单位:绍兴市蓝剑传播有限公司;

浙公网安备33060202000023号 备案/许可证编号:浙ICP备13012563号 本站设计:耳東师兄